?
本報記者王雨茜
每天一大早,準時出現在實驗室,換好白大褂,開始與實驗器皿、各種數據打交道;除了吃飯時間,通常在實驗室一“泡”一整天,直到深夜才回家。“這樣的狀態我保持了很多年。雖然難免疲憊,但也樂在其中。”談起自己熱愛的事業,大同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炭材料研究所所長趙建國打開了話匣子。
1971年出生的趙建國,30多歲時已在科研領域嶄露頭角,曾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省勞動模范、省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
說起自己的科研情結,趙建國認為是得益于母親的教導。小的時候,母親就常對他說,人活著要有志氣,要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他堅信,唯有保持嚴謹、踏實的態度,將實驗室的科研成果逐步轉化并拓展應用,才能持續造福人類。
2006年,大同大學籌建成立了炭材料研究所。此后,趙建國帶領團隊成員以新型功能炭材料的開發及其綠色制備工藝技術為研究對象,重點研究炭/炭復合材料的低成本快速化制備工藝、高品質低成本的石墨烯規模化綠色制備工藝、石墨烯增效復合肥和石墨烯水性環氧漆制備及應用研究。
“我們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發展石墨烯產業,助力振興實體經濟。”有了這樣的想法,趙建國和團隊成員興奮不已,“一旦成功,將在更大程度上造福人類。”就這樣,趙建國帶領團隊開展相關研究,一心撲在實驗室,進行無數次的探索與嘗試。
做科研需要一分灑脫,不順利時要耐得住寂寞。“有困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很可能你的100次嘗試中有99次都是失敗的,但積極的心態會幫助你捕獲那1次的成功。”對待挫折,趙建國始終保持著良好的心態。
為了完成科研任務,趙建國和團隊成員長年處于高負荷的工作狀態。在研究項目的攻堅階段,他的辦公室和實驗室內常常是徹夜長明。為了解決一項關鍵技術,他曾三天三夜幾乎沒合過眼。“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味地追求成功不是真正可持續的,真正可持續的是你對所做工作的那分熱愛。”趙建國說,正是因為有了堅持和熱愛,自己也有了許多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