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8日上午,山西大同大學、晉神能源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科技+”提質增效建設研修工程啟動儀式在新平旺校區圖書館學術報告廳舉行。這是我校與晉神能源有限公司進一步推動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創新賦能的又一有力舉措。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原副校長王家臣出席。校黨委副書記、校長姚麗英,晉神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黃華出席并講話。晉神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尚重遠、人力資源部部長趙進寶、黨工部部長曹硯江,我校科技部部長康淑瑰,煤炭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張蕾、院長寧掌玄等出席。校黨委常委、副校長石鳳珍主持儀式。93名首批參訓的晉神能源公司干部職工和新平旺校區師生代表等參加儀式。
姚麗英在講話中表示,山西大同大學與晉神能源有限公司自2021年10月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以來,雙方以聯合共建“產教融合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山西省實習實訓就業基地”為抓手,充分發揮校企優勢,精誠合作、銳意創新,取得一系列新突破、新成效:學校派出科研小分隊,為企業編寫智采機操作規范等實操手冊,開展“端頭大面積懸頂機理及治理研究”等橫向項目研究,開展傳統文化、體育文化“文化入企”活動等,為晉神企業發展、企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聯合申報并獲批省智能采礦產教融合基地、煤礦水射流技術與裝備廳市共建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在平臺建設上取得重大突破,為雙方進一步深化合作奠定扎實基礎。她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國家對高校提出“四個面向”要求,山西省大力推動教育強國工程,山西大同大學的使命任務就是大膽探索、勇于創新、先行先試,努力做好“有組織人才培養、有組織科技創新、有組織服務發展”大文章,不斷滿足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學校與晉神能源有限公司攜手啟動了“科技+”提質增效建設研修工程。她強調,這一工程是山西大同大學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創新校企合作道路的有益探索,是學校堅持科技、人才、教育“三位一體”服務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舉措,是晉神能源有限公司實現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前瞻性舉措,是校企雙方先行先試、勇于創新、積極探索“產教融合”新模式的探路工程,意義重大,必將影響深遠。她希望校企雙方高度重視,進一步加強機制、組織、保障建設,集中優勢力量全力推進;希望項目團隊充分利用好研修工程這一平臺,利用好行業優質教育資源,立足企業實際需求精心設計、穩步實施、扎實推進、拿出成果;希望全體學員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不僅要認真學習、刻苦鉆研新知識新技能,更要積極轉變思想理念,主動參與到這一工程的設計與推進中,與校方一起共同研究制定研修計劃,圓滿完成研修工程,合力書寫好校企合作“科技+”這一“產教融合”新答卷。
黃華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雙方校企合作取得的成果,回顧了公司發展及其為職工帶來的發展紅利,同時客觀分析了人員素質有待提高、高學歷人才占比不高、組織創新能力不足等制約公司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短板問題。他強調,啟動實施“科技+”提質增效建設研修工程,是公司立足企業未來,推進智能化領先、實現本質安全生產的一項重大舉措。山西大同大學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邀請國內行業權威專家和知名學者組成教學團隊,辦學層次高、課程設置新、教學模式活,立足于現場又領先于現場,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提升的好平臺。他希望全體參訓干部職工:一要走出對個人、企業、行業的思想誤區,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振奮精神,全力以赴投入研修研學;二要認真研學、加強實踐,學到實操技能、學到管理經驗,做到本專業要精、本領域要通,以新知識新技能武裝自己,為公司的建設發展建功立業、做出貢獻。三要充分理解公司的良苦用心,珍惜機會、轉變作風,嚴守紀律、爭做表率,充分展現晉神形象、晉神精神。
寧掌玄作為“科技+”提質增效建設研修工程項目的負責人作表態發言,表示要精心組織、量身定制研究計劃,科學安排課程,認真遴選師資,熱情做好服務,切實加強后勤保障,努力產出成果、打造亮點、創出品牌。
“科技+”提質增效建設研修工程以企業需求為牽引,以高校科技為支撐,以產教融合為實現路徑,緊扣新時代煤炭行業發展要求,集聚行業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優質教育資源,精心選聘國內(省內)行業專家任教,面向晉神能源有限公司管理、生產一線人員組織開展多層次、系統化、專業化的“科技+”業務研修與素質拓展,以進一步提升廣大干部職工素質能力,增強企業科學管理效能,提高煤礦安全生產水平。項目歷時3個月,總課時480學時,其中包括赴優秀企業開展素質拓展48課時,分設基礎班、專業班,實行小班教學,運用課堂教學、案例教學、專題教學等多種形式,并有機安排學術研討、素質拓展等活動,多措并舉推動實現校企合作“科技+”提質增效目的。
項目啟動儀式舉行前,校企雙方就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進一步推動產教深度融合進行了交流座談。校黨委書記趙水民、校長姚麗英與黃華董事長一行,圍繞校企文化融合互通、校企合作模式創新、聯合開展人才培養、攜手實施好“科技+”提質增效建設研修工程等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文/王麗芹、張有林 圖/王海明、余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