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報記者 馮楨
5月10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術交流暨文旅促“三交”聯動發展大會在我市舉辦,吸引了河北、河南、陜西等8省24地市的相關部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積極參與。與會學者共同探討民族融合及文旅促“三交”聯動發展。
其間,《融合之都從此大同——大同地區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融合之都從此大同——大同市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學術考察文匯》兩部書籍發布。
近年來,大同市“鑄牢”工作成果豐碩,《融合之都從此大同——大同地區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融合之都從此大同——大同市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學術考察文匯》兩部書先后面世,我市統戰部門撰寫的《讓文物說話講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山西大同市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云岡平臺”》《以文賦旅講好中華民族“三交”故事——山西大同市深入推動旅游促“三交”走深走實》《以文化嵌入為抓手,有效有形有感開展“鑄牢”教育——大同市依托云岡文化積極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創新實踐》3篇“鑄牢”主題的文章分別入選全國干部學習培訓教材等書籍。
大同因地處農耕和游牧民族的交錯帶,自古以來就是民族融合的大熔爐。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到北魏太和改制,從后晉的燕云割讓到明代的隆慶和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直貫穿大同歷史始終。中國古代5次大規模民族融合都在大同留下文獻記載與實物遺存,樓煩、鮮卑、契丹、女真等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民族都在大同這個民族融合的大舞臺盡展神采。
為確保理論研究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大同市組建由40多名專家學者構成的專家智庫。這些專家來自云岡研究院、大同大學云岡學學院等高校、研究機構和社會團體,涵蓋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藝術學等多個學科領域。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專家智庫圍繞大同地區豐富的民族融合歷史文化展開課題攻關。
在專家智庫的共同努力下,大同市2023年5月啟動《融合之都從此大同——大同地區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編纂出版工作。該書系統梳理了大同地區2300多年的民族融合歷史,從不同角度展示各民族在大同地區的交往交流交融歷程,為學術研究和宣傳教育提供了重要參考。此外,大同市還組織專家學者赴河南、內蒙古、黑龍江、遼寧、甘肅、山東、河北等近20個地區進行調研,累計行程兩萬余公里,圍繞長城文化帶交流、北魏遷徙、遼金文化、絲綢之路等內容展開深入研究。
當日,北方地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文化研究及實踐聯盟宣布成立,呼倫貝爾市、呼和浩特市、大同市、洛陽市、濟寧市、赤峰市、榆林市、張家口市、武威市9個地市經協商達成共識,發起成立北方地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文化研究及實踐聯盟,簽訂《北方地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文化研究及實踐聯盟合作框架協議》。
該聯盟將依托各地豐富的民族融合歷史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建立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跨區域共建合作機制。通過聯合舉辦主旨宣講、論文征集等活動,把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脈絡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的歷史講清楚,引導各族民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文化觀。
“北方地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文化研究及實踐聯盟”首次學術研討會也于同日舉行,來自中央民族大學、中國長城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等高校、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圍繞史前時期桑干河流域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中的貢獻、“三交”視域下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流動變遷與民族關系的歷史考察等10個議題開展學術研討。
此外,各地市將分別推薦5至8名本地學者組建專家智庫,聯合開展理論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共享共用。通過舉辦文化遺產巡展(推薦當地特色非遺代表性產品、傳統表演藝術交流、傳統手工藝展示)、“融合之路”文物巡展、青少年研學體驗、特色產品展銷、地方特色美食推薦等活動,宣傳推薦各地民族文化優勢資源,引導各族民眾廣泛交往交流交融。
會后,大同將與各相關地市開辟北魏融合發展之路、遼金五京研究之旅、長城沿線合作之旅等一批民族融合旅游路線,重點打造體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民族團結進步價值理念的旅游產品和精品線路,使各族游客在參與體驗中了解中華民族歷史、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相關人士表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術交流暨文旅促“三交”聯動發展大會,將進一步完善資源共享、信息共通、理論共研的合作機制,不斷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廣度,共同構建多地區協作、多部門合作、多層級聯動的“鑄牢”工作新格局,推動形成各族群眾守望相助、繁榮發展、攜手邁向更高品質生活的良好局面,為實現更高層級的“大同”夢想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來源:大同日報 2025-05-14 責編:余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