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本報記者 趙永宏
今年“五一”假期,云岡石窟以文化為核、科技為翼,累計接待游客221108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8.96%,創下文物保護與文旅體驗深度融合的新典范。這座千年石窟通過創新服務舉措,實現了客流增長與游覽品質的雙提升,交出了一份傳統文化現代表達的亮眼答卷。
智慧服務構建文旅新生態
今年“五一”,景區首次實施“超長待機”運營模式,將開放時間延長至15個小時(7:00—22:00),配合分時預約系統和實時客流預警功能,有效實現客流錯峰游覽。智慧停車系統與AR導航的結合,讓停車、尋車效率瞬間提升;游客通過小程序查看擁擠指數,靈活調整入園時間。全新推出的7語種(中英日韓法德意)智能講解系統,配備手語和兒童版,使文化解讀更具人文溫度。
文化浸潤打造深度體驗
在曇曜廣場開設的古法拓印工坊,日均接待體驗者超500人次,游客親手為飛天、忍冬紋樣賦予墨色新生,感受凹凸紋路間流淌的千年匠心。云岡美術館同步推出“般若——鄭勤硯作品展”,以當代藝術作品對話千年石窟,構建起傳統造像與現代美學的跨時空對話。文化地標指引系統和快速入園步道的創新設計,讓游客從踏入景區便開啟文化沉浸之旅。
全域保障彰顯服務溫度
老兵志愿者協會、云岡區青年志愿者協會、山西大同大學商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等300余名志愿者與景區工作人員組成“服務矩陣”,在景區重點區域提供多語種咨詢服務。醫療救護站、母嬰室等11類便民設施的升級改造,配合武警、消防等多部門聯動的應急體系,實現萬級客流零安全事故。智能化客服系統在人工話務的基礎上,新增語音導航、智能話務等多項便捷功能,全面提升云岡景區的旅游服務品質。
探索“活態保護”新路徑,通過數字化手段提升文物保護精度,同時創新文化呈現方式,讓千年石窟既葆有歷史厚重感,又煥發現代活力。假日期間,游客滿意度和二次游覽意愿度呈上升趨勢,彰顯傳統文化創新表達的市場潛力。
智能監測系統服務升級,使洞窟微環境波動得到有效控制,在保障游客游覽舒適度的同時,為造像系統提供更精準的保護參數。這種“科技賦能文保,文化反哺旅游”的雙向賦能模式,正成為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標桿范式。
筑牢安全防線,細節決勝關鍵。云岡研究院成立安全巡查專項工作組,對洞窟安全、基礎設施、用水用電、消防等開展隱患大排查,構筑立體化安全防護體系。通過增加重點洞窟、場館的安防力量,進行分流疏導和安全預警,全面保障游客游覽安全。同時,協調大同市和云岡區相關部門,協助景區開展安全保衛、交通、市場、衛生、消防、醫療等服務,全方位織密旅游安全防護網。
云岡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說,從文物保護的細致嚴謹到游客需求的精準響應,從安全保障的全域覆蓋到人文關懷的溫情傳遞,云岡石窟的服務贏得不少游客的高度贊揚,生動詮釋了世界文化遺產地的人文服務典范。
來源:大同日報 2025-05-09 責編:余致楠